南昌大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4年度)
学位授予单位 | 名称:南昌大学 |
代码:10403 |
授权学科(类别) | 名称:化学 |
代码:0703 |
授权级别 | 博士 |
□硕士 |
2025 年 1 月
1
1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南昌大学化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迄今已有60多年历史。1986年获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硕士授权点,2010年获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共覆盖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铁电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及稀土化学6个研究方向,2014年获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南昌大学化学学科为江西省高校学科联盟首批牵头学科,化学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为B。化学学科ESI全球学科排名进入前1.29‰,位居学科世界500强第256位,Nature Index(自然指数)全球高校化学学科排名72位。学科还拥有众多省级科研平台,包括资源与环境化学实验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实验室)、薄膜能源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环境与能源催化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分子铁电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与防控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等。
(二)人才培养情况
2024年完成研究生招生硕士132人、博士34人;2024届毕业生中博士研究生26人,硕士研究生190人,就业率89.8%;获2024年宝钢奖学金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铜奖1项,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化学测量技术竞赛国家级三等奖1项,“中石协·石化机械杯”第十一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第十四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金奖1项,研究生数学建模省级二等奖1项,省“十佳学术之星”2项;获得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获批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13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圆心”,全体党员干部以文化育人为“半径”,传承“崇化善学、秉德笃行”的学院精神,坚持“一流定位、国际视野、名师引领、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推动党建与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深度融合,朝着创建一流学科和一流高水平学院目标努力奋勇前进。应用高分子研究生党支部、有机化学研究生党支部顺利通过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马丽茹获南昌大学2024年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化学研究生党支部获南昌大学2024年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三)导师队伍情况
本学科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研究与工程实践并重。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国家级人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等为代表的,80多名骨干成员组成的学科队伍,其中院士、国家级人才共12人,各类省部级人才60余人次。近五年来,本学科承担了160余项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 (江西省首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8项,同时还承担了其他省部级项目90余项,横向项目120余项,科研经费充足,承担的到账科研经费近亿元。本学科教师以第一通讯单位在Science、Proc. Natl. Acad. Sci. U.S.A.、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近千篇,授权专利180余项,横向合同经费5000余万,成果转化惠及多个企业,产生经济效益达数十亿。研究成果获评“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培养了以熊仁根院士为代表的众多杰出人才,学科各科研团队累计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江西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24年,顺利完成了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第二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验收工作;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李东平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完成了首批校党建“双创”项目验收工作(学院党委顺利通过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验收、教职工第二党支部顺利通过“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验收,教工第三党支部、应用高分子研究生党支部、有机化学研究生党支部顺利通过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院再次荣获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名党员教师入选“新时代赣鄱先锋”突出贡献好榜样;院团委获评校先进基层团委和校五四红旗团委;1个研究生党支部获评校先进基层党支部。
(一)专业思政工作体系建设
学院党委组织机构配置齐全,且能够结合高校党建实际情况,创新基层党建组织模式。同时,学院专职党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配备齐全,现有专职的党建人员如下:书记1名 (专职),副书记1名 (专职),6名党委委员。
贯彻落实《条例》,以创建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以及“1+8+N”特色育人基地“四位一体”推进党建“双创”,以“双领双同” “双融双育”“双轮驱动”夯实党建引领。院党委直属设立了“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由院党委书记直接联系指导,样板党支部书记担任工作室负责人,同时选拔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支委、高层次人才作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与学校“墩苗计划”对接,并作为“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骨干成员,带动研究生党建,推动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
学院建设有“智汇小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活动室、“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党群之家等活动阵地,同时大力建设有宣传栏、文化长廊、官微、网站等思政宣传阵地;通过实施“党建双领双同计划”,学生“四自”骨干培育计划,创新思政工作机制,形成了专业完善的研究生思政工作体系。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院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通过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引领带动研究生支部开展各项学习教育活动,加强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显著。
化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中分别完成2学分必修公共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和选修公共课1学分《红色文化》。课程学习学分为14学分以上(含14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9学分),思政课占应修总学分比为21.4%。要求任课教师和研究生导师在专业课、创新创业课和必修环节(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活动、预答辩)引入思政教育,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融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润物无声,有效促进了研究生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并逐渐呈现良好的效果。
学院以创建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和“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为契机,发挥“党建带团建”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指导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会、研究生团委组织、参加各类活动,协助承办各项学术论坛(2023年江西省研究生化学化工学术创新论坛、第十一届赣鄱化学前沿论坛等)。过去一年,研究生工作在育人方面成果颇丰,获得“研究生思政教育宣传工作先进集体”、资助主题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第二届“风华杯”研究生师生篮球联赛优秀组织奖、第十四届研究生师生康乐运动会获优秀组织奖等等,极大地丰富了研究生的业余生活,实现五育并举。2024年,我院共发展研究生党员42名。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研究生通过实践真正了解并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国家的基本国情,并在实践中自发地学习思考和提炼升华。学院党委组织研究生多次参与“强国行”专项党建活动,有“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研究生党支部与校分析测试中心开展党建共建暨‘强国行’专项行动”、“院党委书记戴超带队赴福建长汀开展访企拓岗暨‘强国行’专项行动”、“南昌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化与工催研究生党支部赴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开展双带头人‘强国行’活动”、“校企共建,文化共融-化学化工学院应用高分子研究生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建引领‘强国行’•支部共建促发展——南昌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与江西省纳米技术研究院开展党建共建暨‘强国行’专项行动”及“红色记忆,共筑未来——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与机关第十四支部共同开展红色教育”等。
通过每季度召开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议,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依托“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定期开展联学活动,加强文化宣传阵地、教材和课堂、“1+8+N”寝室导师育人、研究生导师“双轮驱动”导师课题组阵地作用;“四级网格化”体系,加强重点人员管控,以多种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精心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等会议活动。并将教育融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润物无声,有效促进了研究生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并逐渐呈现良好的效果。
(三)学位点文化建设
学院秉承“崇化善学、秉德笃行”精神,积极贯彻党建“双领双同”计划,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卓越领航工程”作用,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觉成长”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自觉成长成才,自立自强。学院不断加强研究生过程动态管理,学院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代表有A类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项目,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横向项目到账经费661万元。所获得的奖项有: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共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Science一篇,Nature子刊6篇,B类自然指数期刊80余篇;影响因子1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1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2件;发明专利转让4项。通过发挥党建先锋引领作用,开展“名师引领的党组织生活”、优秀学生经验交流会、“智汇讲坛”和创新创业及成长成才报告等活动,强化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形成了“积极向上,勇于登攀”的学位点文化氛围,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
(四)日常管理工作
学院形成了完善的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体系。学院配有一名副院长专管研究生工作,一名系主任担任党总支书记,一名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多名兼职研究生班级导师;同时依托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成员作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带动引领开展研究生开展党建和思政教育;充分发挥研究生支部、班委和研究生党员 “卓越领航工程”作用,将四自教育的实质内涵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在各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充分发挥了高校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教育,2024年学位点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完善课程建设,促进理工融合。2024年上半年,学位点研究生开设课程21门次,下半年,开设研究生课程54门次。李永绣教授团队主编《稀土冶金与环境保护》及《稀土概论》两本教材,谌烈教授主编《功能高分子》。
(二)导师选拔培训
(1)每两年由研究生院组织一次研究生导师遴选,遴选结束后,进行统一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正式成为研究生导师,具有带生资格。(2)每年由研究生院对研究生指导教师进行上岗考核,符合条件方可上岗。(3)本学科研究生指标分配和导师业绩直接挂钩,在研究生院考核合格能上岗的基础上,再结合本学科细则进行具体指标分配。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1)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保障,南昌大学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石,不断完善制度体系,确保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成立了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党总支书记担任副组长,各系主任、党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师德师风建设规划、组织落实各项工作。本学位点秉承“崇化善学、秉德笃行”的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着力师德师风建设。根据《南昌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南昌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南昌大学教师行为准则》《南昌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制定了《化学化工学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实施师德师风负面处理机制,规范教师履职履责行为,在导师队伍选聘、评优评先等方面,将师德表现作为首要条件,对师德师风问题实行一票否决。
(2)师德师风建设行动和考核监督保障,本学位点强化了考核监督,严格把关师德师风,通过公开投诉电话和设立投诉信箱,接受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投诉,加强对教师的言行监管。本学位点通过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教师岗前培训、入职宣誓仪式、签订师德承诺书等多种形式,推动教师以学习养正气、行动立师德。
(3)师德师风建设宣传教育保障,本学位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组织教师集中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本学位点通过观看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宣讲视频,激励教师学习榜样,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地养师德、树师表、练师能、铸师魂。本学位点召开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大会,通报违反师德师风的典型案例,引导教师引以为戒,强化纪律意识。
(4)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一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显著提升。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师表。师德师风氛围日益浓厚。学院形成了尊师重教、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教师之间相互尊重、团结协作,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师德失范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近年来,本学位点未发生重大师德失范行为,教师严守职业道德底线,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二是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学院涌现出了一批师德师风典型模范,如全国知名“博导妈妈”石秋杰、全国“模范教师”倪永年、全省“教书育人楷模”陈义旺等;三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入推进,提升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教学环境。本学位点所在学院连续多年荣获全校目标任务考核优秀、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一等奖、专业综合评估一等奖、就业创业先进单位等荣誉。本学位点教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发表了大量SCI论文,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及省级奖项。
综上,在本学位点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通过制度保障、行动和考核监督保障、宣传教育保障等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本学位点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四)学术训练情况,学术交流情况
南昌大学对研究生的过程管理文件中要求博士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至少参加20次学术活动(其中应至少参加一次所在学科领域的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在会议上以报告或墙报等方式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听取和做学术报告后须撰写不少于3篇学术总结报告,由导师给出考查结论并记录成绩,该成绩在申请答辩前须提交答辩委员会。要求硕士生在学制内必须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听取和做学术报告后须撰写不少于1篇学术总结报告,由导师给出考查结论并记录成绩,该成绩在申请答辩前须提交答辩委员会。
积极推动研究生学术交流。新增2名外籍博士生导师Troels Skrydstrup 教授 (丹麦三院院士) 和 R.J.M. Klein Gebbink教授 (荷兰),聘请外籍教师史安昌和李强做客座教授。另外,学院还通过举办“智汇”讲坛、“Summer School”、 “赣鄱青年学者论坛”、 “2024绿色催化与合成技术成果交流活动”等各类学术讲坛和报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
(五)研究生奖助情况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本学位点通过奖助学金制度激励措施吸引了大批国内优秀学生,并已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江西省政府研究生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宝钢优秀学生奖、贝特利奖学金、安捷伦奖学金、奥美奖学金、日之升奖学金、大盈奖学金、晶能奖学金、广源化工奖学金、生益奖学金和菲罗门奖学金等,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层面都有对应的资助,覆盖全面,资助总额1100多万,学生受益面广。
项目名称 | 资助类型 | 总金额(万元) | 资助学生数 |
国家奖学金 | 奖学金 | 52 | 24人(4名博士) |
江西省政府研究生奖学金 | 奖学金 | 10 | 8人(2名博士) |
南昌大学创新奖 | 奖学金 | 6.4 | 13人 |
学业奖学金 | 奖学金 | 500.6 | 722人 |
宝钢优秀学生奖 | 奖学金 | 1 | 1人 |
生益奖学金 | 奖学金 | 1.6 | 3人 |
天新药业奖学金 | 奖学金 | 4 | 8人 |
国家助学金 | 助学金 | 590.1 | 808人 |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在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的支持下,在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取得重大成果:
(一)在人才培养方面
本学科有计划地采用自主和国外联合培养相结合来培养研究生,增强研究生对学术前沿的掌握,提升其创新潜能。2024年完成研究生招生硕士132人、博士34人;2024届毕业生216人,博士研究生26人,硕士研究生190人,就业率89.8 %;顺利完成化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获2024年宝钢奖学金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铜奖1项,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化学测量技术竞赛国家级三等奖1项,“中石协·石化机械杯”第十一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第十四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金奖1项,研究生数学建模省级二等奖1项,省“十佳学术之星”2项;获得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获批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13人。
(二)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制定了系列的绩效激励及分类考核制度,完成了化学学科人才引育用留的具体方案,形成重视人才培养的学科发展文化;共全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1名,加入国家级人才团队博士1人,实验员1人,专职辅导员1人,全职博士后2人;艾勇进入青拔答辩,新增获批赣鄱英才计划1人,2025年度赣鄱俊才支持计划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熊仁根教授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梁汝萍教授团队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陈超教授团队获江西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李永绣获“‘新时代赣鄱先锋’突出贡献好榜样”称号。
(三)在科学研究方面
2024年化学学科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化学学科Nature Index (自然指数) 全球排名94,国内排名55位, ESI全球学科最新排名1.23‰;工程学科(包括化工)ESI全球学科最新排名1.38‰,国内排名96位。熊仁根教授作为骨干成员之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自旋与铁电化学”立项,总经费6000万元,其中南昌大学经费1800万元,为A类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资助经费773万元,其中,汤渊源研究员立项联合基金项目1项(经费260万元)、胡笑添教授立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经费200万元)、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3项、地区4项;廖伟强研究员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分子铁电催化剂的极化与畴结构调控”已提交任务书(经费319.8万);陈义旺教授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项目,国拨经费300万元(南昌大学为牵头单位);获批省基金20项,其中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重点项目5项、人才项目4项、面上项目5项、青年基金5项;横向项目到账经费661万元;蔡琥教授团队签订两项横向项目,合同经费分别为1000万元、1150万元,取得新的突破;结题项目共31项,其中国家基金23项,省基金8项;熊仁根教授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梁汝萍教授团队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陈超教授团队获江西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完成江西省重点实验室重组申报工作,3个省重点实验室获批重组。二是教职工共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Science一篇,汤渊源教授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排名第二),南昌大学为通讯单位之一;Nature子刊6篇,B类自然指数期刊80余篇;影响因子1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1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2件;发明专利转让4项。
(四)在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方面
全面提升学科凝聚力和影响力。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梳理了化学学科发展历史,不断总结、凝练学科特点并创新文化特色,形成学科发展史,同时设计打造学科文化品牌产品,并充分利用媒体平台,积极宣传,不断扩大影响力和号召力,助推一流学科建设,同时立足基本学科本色,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建立教师、校友、企业捐赠信息融入文化建设机制,有力提升了师生归属感、荣誉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激发奋斗热情。
(五)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
积极探索国际化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国际项目合作、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南昌大学研究生院等资助,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推进办学国际化,积极打造双语课程与全英文课程。2024年,邀请了4名海内外知名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成功举办了第六届Summer School;承办了“第四届全国能源与环境科技学术会议”“第十二届赣鄱化学前沿论坛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分子铁电体的化学设计与铁性耦合’2024年度学术研讨会”“2024绿色催化与合成技术成果交流活动”“江西省应急管理学术研讨会”。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分析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学位[2020]26 号)及我校《关于开展2024年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南昌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以蔡琥教授为组长的学院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化学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自我评估方案,开展学院学位授权点的自我评估工作。2024年10月13日,学位点邀请同行专家进行评审,评审意见如下:
南昌大学针对化学学科发展规律和区域及国家发展需求,布局了范围较广的二级学科,具有实力的二级学科数量占学科目录中的60%,还发展了铁电化学这一具有国际影响的特色交叉二级学科。近年来,完善了学位点建设的各项工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制度化建设,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十余项,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佳绩。学位点教师和在读研究生以第一通讯单位在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拥有院士、国家级人才十多人,这些条件在本轮参评的学位点中应该是比较突出的。南昌大学化学学科的博士学位培养方案具体、制度健全,培养环境和条件均较为成熟。
作为中心科学的化学学科,是可以辐射到化工、能源、环境、材料等各产业方向的学科,相信南昌大学化学学位点今后能够承担更多更为重要、辐射面更广的横向科研任务,更实地推进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为国家和地方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专家组在听取了本学位点汇报,考察调研了学位点建设成果,经充分讨论,认为南昌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考核合格。
在梳理本学位授权点建设的过程中,专家组发现人才培养中有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偏小以及国际化建设有待加强等薄弱环节和待改进之处。另外,自评材料中的数据、文字描述、图表等可以进一步优化。
(二)学位论文抽检、盲审情况
学院采取100%盲审制度,级别分为校级盲审(由研究生院送审)和院级盲审(由学院送审),论文抽检100%通过。
六、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扩大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
本学点位进一步争取更多的学校招生指标支持,鼓励有经费的导师加大经费博士的招收,同时加大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的招生宣传,进一步加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博士后招收工作,促进学位点建设。
(二)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国际化建设
加快研究生国际化合作培养、建立稳定的国际合作联系,加大对师生国际交流广度与深度。同时加大实践环节经费投入,完善和细化国际化建设成果产出激励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国家级人才培育和引进,鼓励团队培养和引进优秀高层次人才,面向海内外优秀人才招聘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进交流访学。对于优势及紧缺专业和方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做好人才扶持、服务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培训、开展师德师风承诺书活动,并把师德师风作为立德树人、评奖评优、职称评定等各方面的纪律红线。
(四)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严把毕业要求和标准,鼓励优秀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攻读博士学位和进入博士后工作站,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拓宽国际视野,培育合作空间;每年资助一定数量的优秀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促进科研成果交流和发表。
1